當春節遇到中醫藥,居然可以這樣有趣!
2023-01-19

春節即將到來,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千百年前的古人們是如何過年的呢?其實中醫藥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,融匯於生活點滴,中國古代民俗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緊密相連。中醫藥文化對古代民俗文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,古代民俗文化的代代相傳,也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。古人在遵循民俗文化的同時,也在不斷的完善中醫藥文化。

中醫藥,中醫藥文化

一、秦漢

秦朝時規定夏曆十月初一為新年,叫做「蜡祭」,慶豐收,祭拜祖先,祭拜天地。秦朝過年的日期正在秋末,恰適合慶祝豐收。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制度,不過將祭祀改為農曆正月初一。到了漢武帝時期,春節的日期正式固定。那時,祭祖儀式是過年期間非常重要的活動,而用椒花柏葉浸泡的椒柏酒成了人們的必需品,能使人新年裏身體健康、延年益壽。


二、張仲景與餃子

關於春節傳統食物「餃子」,有一個和中醫有關的傳說。傳說餃子是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的。在他任職期滿歸鄉後,發現當地人經常生凍瘡,於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(羊肉、胡椒等)用來治病,包成耳朵狀,故取名為「嬌耳」。下鍋煮熟後給大家分食,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。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醫德,漸漸地就流傳下來這一習俗。


三、魏晉南北朝

晉朝最早出現「除夕」稱謂。在這一時期,中原地區和周邊民族的文化交融,出現了很多新風俗,比如「祭門戶」「祭蠶神」「吃豆粥」等。在宮中,皇帝會「登高台」閱兵、作賦,還出現了賞花燈、守歲活動。人們在春節期間互相拜賀、飲宴的風俗逐漸盛行,並開展各類娛樂活動。據粱人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「正月一日……長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賀。進椒柏酒,欽桃湯。進屠蘇酒、膠牙餳,下五辛盤。」還有畫雞、燃爆竹、懸索、乞如願等遊戲。


四、酒里中藥有講究

古人過節時飲用的「椒柏酒」「屠蘇酒」其實都和中藥密切相關。因為春節是一年之始,陽氣已升,陰寒未散,人們易感受外邪,患疫癘之病,而屠蘇酒具有益氣溫陽,祛風散寒,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。因此,「一人飲一家無疫,一家飲一里無疫。」屠蘇酒的飲法,也頗為講究。據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:「屠蘇之飲,先從小起,多少自在」,因為「少者得歲,故賀之;老者失歲,故罰之。」

其中大黃可排各種滯濁之氣,被稱為藥中的將軍;白朮健胃、利水、解熱,久服能輕身延年;桔梗補血氣、除寒熱、祛風痹、下腫毒;蜀椒解毒、殺蟲、健胃;桂枝活血化瘀、散寒止痛;烏頭祛風濕,除痞滿、溫養臟腑;菝葜驅毒、防腐、定神。綜上所述,此配方對人體裨益甚多,誠可謂兼滋補保健、防病療疾、驅邪避瘴等多種功能之良方。據《保生秘要》云:「和其肝氣,勿食諸肝,以免死氣入肝傷其魂也。宜燒蒼朮香,清晨飲屠蘇酒、馬齒莧,以祛一年不正之氣。」可見屠蘇酒還可以養肝護肝。


五、唐宋

到了唐朝,「年」更有節日的味道。唐朝睿宗開始,每年春節都要休政七天,官府會組織慶祝活動。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,還發明一種「拜年帖」,類似現代的賀年卡。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,御書「普天同慶」賜予大臣;民間則多用梅花箋紙寫祝賀詞,互相贈送。

宋朝時期春節已經和現在接近,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。宋代,漢發明的餃子已經流行,改稱餃子為「角子」,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「編炮」(鞭炮)。人們除了貼春聯,還貼春牌,也就是現在的「福」字。


六、「五辛盤」里的中醫藥

孫思邈在《食忌》中道:「正月之節,食無辛以辟癘氣。」五辛,是將大蒜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苔、胡荽等五種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。而此之際,正是容易患感冒的時候,五辛可以預防流感等疾病,寄託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。


七、明清

明朝的過年習俗十分隆重,有接灶神、貼門神、賞燈會,尤其是燈會,由於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,明朝的賞燈盛會在歷史上堪稱頂峰。清朝過年時,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,追溯起來,是從康熙開始的。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複雜,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,習俗也不一樣。

當春節遇到中醫藥,居然可以這樣有趣!

春節即將到來,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千百年前的古人們是如何過年的呢?其實中醫藥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,融匯於生活點滴,中國古代民俗文化與中醫藥文化緊密相連。中醫藥文化對古代民俗文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,古代民俗文化的代代相傳,也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發展。古人在遵循民俗文化的同時,也在不斷的完善中醫藥文化。

中醫藥,中醫藥文化

一、秦漢

秦朝時規定夏曆十月初一為新年,叫做「蜡祭」,慶豐收,祭拜祖先,祭拜天地。秦朝過年的日期正在秋末,恰適合慶祝豐收。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制度,不過將祭祀改為農曆正月初一。到了漢武帝時期,春節的日期正式固定。那時,祭祖儀式是過年期間非常重要的活動,而用椒花柏葉浸泡的椒柏酒成了人們的必需品,能使人新年裏身體健康、延年益壽。


二、張仲景與餃子

關於春節傳統食物「餃子」,有一個和中醫有關的傳說。傳說餃子是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發明的。在他任職期滿歸鄉後,發現當地人經常生凍瘡,於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(羊肉、胡椒等)用來治病,包成耳朵狀,故取名為「嬌耳」。下鍋煮熟後給大家分食,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。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的醫德,漸漸地就流傳下來這一習俗。


三、魏晉南北朝

晉朝最早出現「除夕」稱謂。在這一時期,中原地區和周邊民族的文化交融,出現了很多新風俗,比如「祭門戶」「祭蠶神」「吃豆粥」等。在宮中,皇帝會「登高台」閱兵、作賦,還出現了賞花燈、守歲活動。人們在春節期間互相拜賀、飲宴的風俗逐漸盛行,並開展各類娛樂活動。據粱人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「正月一日……長幼悉正衣冠,以次拜賀。進椒柏酒,欽桃湯。進屠蘇酒、膠牙餳,下五辛盤。」還有畫雞、燃爆竹、懸索、乞如願等遊戲。


四、酒里中藥有講究

古人過節時飲用的「椒柏酒」「屠蘇酒」其實都和中藥密切相關。因為春節是一年之始,陽氣已升,陰寒未散,人們易感受外邪,患疫癘之病,而屠蘇酒具有益氣溫陽,祛風散寒,避除疫病之邪的功效。因此,「一人飲一家無疫,一家飲一里無疫。」屠蘇酒的飲法,也頗為講究。據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:「屠蘇之飲,先從小起,多少自在」,因為「少者得歲,故賀之;老者失歲,故罰之。」

其中大黃可排各種滯濁之氣,被稱為藥中的將軍;白朮健胃、利水、解熱,久服能輕身延年;桔梗補血氣、除寒熱、祛風痹、下腫毒;蜀椒解毒、殺蟲、健胃;桂枝活血化瘀、散寒止痛;烏頭祛風濕,除痞滿、溫養臟腑;菝葜驅毒、防腐、定神。綜上所述,此配方對人體裨益甚多,誠可謂兼滋補保健、防病療疾、驅邪避瘴等多種功能之良方。據《保生秘要》云:「和其肝氣,勿食諸肝,以免死氣入肝傷其魂也。宜燒蒼朮香,清晨飲屠蘇酒、馬齒莧,以祛一年不正之氣。」可見屠蘇酒還可以養肝護肝。


五、唐宋

到了唐朝,「年」更有節日的味道。唐朝睿宗開始,每年春節都要休政七天,官府會組織慶祝活動。人們拜年除登門拜年,還發明一種「拜年帖」,類似現代的賀年卡。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,御書「普天同慶」賜予大臣;民間則多用梅花箋紙寫祝賀詞,互相贈送。

宋朝時期春節已經和現在接近,中國人的春節習俗很多始於宋朝。宋代,漢發明的餃子已經流行,改稱餃子為「角子」,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「編炮」(鞭炮)。人們除了貼春聯,還貼春牌,也就是現在的「福」字。


六、「五辛盤」里的中醫藥

孫思邈在《食忌》中道:「正月之節,食無辛以辟癘氣。」五辛,是將大蒜、小蒜、韭菜、芸苔、胡荽等五種辛香之物拼在一起吃。而此之際,正是容易患感冒的時候,五辛可以預防流感等疾病,寄託了人們對健康的追求。


七、明清

明朝的過年習俗十分隆重,有接灶神、貼門神、賞燈會,尤其是燈會,由於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,明朝的賞燈盛會在歷史上堪稱頂峰。清朝過年時,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,追溯起來,是從康熙開始的。清朝拜年形式也比較複雜,各個階層人士的社會地位不同,習俗也不一樣。